<內科專欄>
肝脾腎氣血不足 耳內病變易眩暈
林展弘醫師
【台灣新生報╱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
嚴重的眩暈問題,可能伴隨發生噁心嘔吐,十分不適。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林展弘表示,眩暈症常困擾許多慢 性病患與女性貧血者;患者常見視物昏花、視物昏暗;並以自感身體或外界景物旋轉擺動,不能站立感倒頭暈為表現。嚴重者還會有噁心嘔吐,盜汗等症狀。常見於 血壓不穩;偏高或偏低,以及貧血的族群。
中醫師林展弘表示,眩暈患者嚴重會有噁心嘔吐,汗出心慌,肢體偏斜欲倒等症狀。常見於高血壓、低血壓病史者以及女性有貧血問題者。還有周圍性眩暈,則多與耳朵疾病有關;發作時多伴有耳蝸症症狀(聽力的改變、耳鳴)等神經系統症狀。
中醫認為,眩暈多與肝,脾,腎疾病有關。其中肝與氣血機能有關,脾也統血;氣血不足容易眩暈,而腎開竅於耳,耳內病變容易引發眩暈。
醫師指出,眩暈多由情志、飲食、勞倦、失血及外傷所致;包括情緒過於波動,造成肝火上炎,或飲食吃過多肥甘厚味,影響消化系統,以及過於勞累或久病造成瘀的體質,為血管阻塞,便影響到腦部的氣血循環。從內在到外因牽動造成眩暈發作。
中醫治療眩暈症可從內服、穴道針灸、耳穴貼豆治療調理。中醫師林展弘表示,急症者可採用熄風潛陽、清火化痰原則調理。緩者則由於體質多偏虛,應加以補養氣血,採益腎、養肝、健脾方式調理。
中醫師林展弘表示,中醫辨證治療眩暈問題,針對「肝陽上亢」者,多見於血壓偏高者,因情志剌激而誘發,常見眩暈耳鳴,頭痛目脹,遇勞、惱怒加重,肢體麻震顫,失眠,腰膝酸軟,或顏面潮紅等,應採取平肝潛陽,可用天麻鉤藤飲調理。
「痰濁中阻」者多見眩暈伴頭重昏蒙,胸悶噁心,納呆,或時吐痰涎等,應採取祛痰健脾原則,可用半夏天麻白朮湯 調理。而若屬「瘀血內阻」者,則多見頭部外傷史,眩暈頭痛,兼見健忘、失眠、心悸、精神不振、耳鳴、面唇紫暗等,應採以活血祛瘀法,可用通翹活血湯調理。 而若屬於「氣血虧虛」者,多見眩暈在活動後加重,神疲氣短,面色少華,納差,應益氣養血健脾,可用人參養榮湯調理。
另外,穴道治療部分,醫師指出,針灸主穴可取風池、百會、印堂、合谷、翳風、太沖穴,幫助開竅醒腦,通經活絡。此外,可用耳穴貼豆治療,選肝、腎、神門、枕、內耳、腦等區域為主穴;嘔吐者加胃區,頭痛者加額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