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金麗萍

image11

前言:今年三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完成新舊任理事長交接,中醫界的G10理事長林展弘,交棒現任理事長黃建榮。三年任內,林展弘所主張的「G10」哲學,即做每一件事,都追求10%的成長、精進,會務在他手裡,穩健攀升,立下新的里程碑。

 在推動國際化上,尤見他一步一腳印,1992年至今,走過27個年頭,從親赴美加中醫考場,取得當地證照,到卸任前的第11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,寫下多項紀錄。中醫界的「G10」先生,以無數個「G10」堆疊,成就許多不可能。以下是林展弘名譽理事長接受本報總主筆金麗萍的專訪紀要。

《本刊總主筆金麗萍問:(以下簡稱「問」)》:在您擔任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任內,最讓人眼睛一亮的會務推動,正是:創新和國際化。而在國際化中,尤見您展現的創新動能。一路走來,您認為,台灣中醫藥走向國際,有哪些關鍵的突破?

▲ 鍛鍊膽識 拿下美加證照

 《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答:(以下簡稱「答」)》:論及推動中醫藥國際化,要溯及12年前,我接任臨床醫學會理事長談起,2007年1月我正式上任,7月就組團前往加拿大。

 事實上,早在1992年時,我就開始接觸國際中醫,當年,通過美國加州的針灸醫學考試,取得當地執照;2005年,再參加加拿大高級中醫師考試,也獲得證照。過程中,我發覺台灣中醫藥界參與國際中醫發展事務,相對於中國大陸、韓國冷淡許多。所以,2007年組團赴加國交流,算是重要的起步。

▲ 彙集診療經驗 中醫述說文化故事

 問:12年前,加拿大已具有中醫發展能量?

 答:加拿大自1999年開始進行中醫藥針灸立法的工作。加國的立法精神尊重具有一定病人數的醫師,先給予執業證照;之後,再對社會開放考試;當時我想,如果台灣要建立一項新制度,也可考慮加國的作法。

 醫學與人文,密不可分。中醫的起源,來自於民間診療經驗的彙集;在國際間,雖然有些國家,建立中醫相關制度的時間比我們晚,但因培養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,彼此交流,可以激盪出火花。

▲ 台灣健保 為加國針灸醫保奠基

 問:在建立中醫制度上,台灣是否具有足供他國參酌之處?

 答:加國的針灸醫保給付,確實和我們有些淵源。2007年前往該國交流期間,我們應加拿大邀請單位要求,安排專人分享台灣的健保制度。當天,加拿大針灸管理局一位白人主席,特別前來聽課;晚宴中,他進一步提出許多問題。結果,2008年加拿大溫哥華管理局竟然順利爭取到針灸醫保給付;而且,一次23元加幣,當時,加幣與新台幣匯率是1比30,換算下來,更優於台灣。

 問:從臨床醫學會到台北市中醫師公會,國際化的工作,一直被您列為會務推動的優先選項,持續不間斷?

 答:中醫國際化非常重要。我從2007年開始著力於此,一直到今年卸任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,共18年。在我擔任臨床醫學會理事長期間,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正值陳潮宗理事長任內,那時,我們沒有自己的會館,我就把相關交流活動移至台北市中醫師公會辦理,彼此協助合作,今天得以共享成果。

▲ 中醫博大精深 國際間各擅勝場

 問:中醫藥實在是博大精深。在國際交流中,您是否更能體會不同國家地區各擅勝場的情況?

 答:確實是。比如韓國、日本的中醫醫美,就做得很不錯,早期,台灣並未注重這塊領域。再就傳統經典來說,大陸經方在海外有一些流派,進行不同研究,透過國際化交流,都會得到一些觸動。

 只是,令我比較感慨的是,國外醫師具有知識、經驗有價的概念。為了精進專業能力,他們很捨得投資,花錢出國找名師,付註冊費上課。但台灣部份醫師卻相信知識免費,對知識的尊重不及國外醫師。

▲ 凝聚向心力 幹部們前進第一線

 問:在公會內落實推動中醫國際化,似乎也收凝聚幹部向心力之效?

 答:是,至今我們仍具有密切的互動聯繫。三年前,我當選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時,就跟我的幹部表明,在我任內,每一位幹部至少隨我出國一趟;結果,36位理監事只少數因個人因素未能成行,多數都在第一線,親身參與見證發展歷程。

 走向國際,確實是一步一腳印,而每一步都不容易。有一次,前往巴西,參與該國兩年一次的中醫活動,這是一場中南美洲中醫藥聚集的盛會。這一趟大家真的好辛苦,先到溫哥華轉機到多倫多,再由多倫多飛往巴西,光是航程,就花了三、四天。

 推動國際交流雖然辛苦,但確有不少值得回憶的點滴。有一回,我們到俄羅斯,為我們翻譯的一位俄羅斯人,有三個博士學位,編著了八本中醫相關書籍,讓我們大為驚訝:在遙遠的俄羅斯,竟然有這樣的人才。

 問:三年來,您帶領中醫師幹部走向國際;但也將這些成果帶回台灣,進而打造台灣中醫藥的亮點。中醫參與世大運,就像是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?

▲ 中醫進入世大運 完成不可能任務

 答:中醫進入2017世大運,是集眾人之力促成。當時,公會將主題設定於如何突顯中醫在運動醫療的價值;並積極透過建構的中醫國際網路,與各國中醫藥團體分享這項重大成就。

 中醫走進世大運,突顯台灣中醫徒手治療的特色,也為中醫國際論壇蓄積能量。因為,在台灣,中醫只能用中醫、中藥、針灸和徒手治療,不能用西醫西械,在此,中醫進入國際賽事世大運,適可讓國際人士見識台灣中醫的獨到之處。

問:今年的國醫節,在您卸任前,一場第11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,再度寫下多項紀錄,也為您三年任期,劃下完美句點?

 答:三年來,我飛了地球兩圈以上,國際交流行程可謂空前,得到的回饋是,各國人士熱情參與在台灣舉辦的國際論壇。以往,來自國際的中醫藥嘉賓,通常只參加開幕式;但今年第11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,有超過百位醫師,一個星期都在會場,專心聆聽不同的專業課程。這次,來自海外的專業人士有350位以上,國內報名人數也是盛況空前,有1800位以上;參展廠商,也超過50家,其中,甚至還包括外商。

▲ 簽訂MOU 深化交流內涵

 問:中醫藥國際化,使您在任內與許多國家簽訂合作意向書(MOU)?

 答:從1972年至今,總共和海外30個國家團體簽訂MOU,其中,有10個國外團體的MOU,是在我任內簽訂。

 在簽訂MOU上,今年再有斬獲。去年,公會和日本中醫學會完成簽訂MOU,行程中,我撥空到橫濱去,拜訪橫濱藥科大學教授;結果,今年該國的第一、日本、橫濱等三所藥科大學,都前來和我們簽訂MOU。